海歸人才超90%集中高端技術領域
2017-11-21 13:38:002989
姓名:譚芬來
年齡:54歲
職業:貝達藥業資深副總裁兼首席醫學官,博士,2013年入選國家“千人計劃”。
對未來的美好期待:公司目前正在進行Ⅲ期臨床試驗的新藥盡快上市,造福更多患者;希望女兒愛上杭州。
11月18日,建校不到一年的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西湖大學前身)舉辦了第五次全球招聘會。
本次招聘收到了來自全球各地500多份簡歷,經遴選,邀請了來自美國、德國、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亞、瑞典、中國香港等地的37位申請者參加面試,年齡從31歲到57歲,是歷次面試者最多、評審專家最多的一次。
之前的四次全球招聘,西湖高研院收到了兩千余份入職申請,有25位海歸青年人才終獲錄取,其中6人入選2017年浙江省“千人計劃”,5人入選杭州市全球引才“521”計劃,1人榮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
海歸人才在國外憑借自身的能力可以過上優渥的生活,為什么紛紛回國?
十年前就回國創業的譚芬來博士的經歷,或許能提供一份清晰的答卷。
譚芬來,現任貝達藥業資深副總裁兼首席醫學官。他說,杭州是一個既適合創業,又適合生活的城市,在全世界獨一無二,所以自己把家安在了錢塘江畔。記者 周丹紅
10年前就回國創業的海歸 青睞杭州
最近幾年,有一種說法,杭州創業創新有四大主體“新四軍”——浙大系、阿里系、海歸系、浙商系。
譚芬來應該算“海歸系”,而且屬于海歸系中的資深創業者。
1963年出生的譚芬來,身上的閃光標簽有很多: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會員,美國糖尿病學會(ADA)會員;2008年入選杭州市新世紀“131”優秀中青年人才培養計劃;2010年入選浙江省“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千人計劃)和杭州市第一批“特聘專家”;2013年入選國家“千人計劃”。
湖南人譚芬來是上世紀80年代初的大學生,1994年出國深造,在美國阿肯色州立大學醫學院攻讀博士學位。
2007年之前,譚芬來一家在美國底特律定居。他在一所大學從事研究工作,妻子是一位博士醫生,兩人收入超過美國普通家庭,兒女雙全,過著安逸穩定的生活。
回憶當年回國的抉擇,譚芬來說得很書生氣,也很堅決:“可能每個人想法不一樣,我在踏進美國的第一天就想好了,我肯定是要回國,為國人服務的?!?/span>
契機來了。
2002年就已帶著一種抗癌靶向藥專利回國創業的丁列明(現貝達藥業董事長兼CEO),向老同學譚芬來發出了回國一起創業的邀請。
當時貝達的新藥凱美納研發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而譚芬來恰好是這個領域的專家,所以他沒怎么猶豫就回國了。
“這種靶向藥,在美國研發的話成本大、競爭對手強,我們回國研發成本低,而且成功的話是中國人的第一個自主研發靶向藥!價格可以低下來,能夠造福中國患者?!弊T芬來說,這比在美國過衣食無憂的日子有意思多了。
最困難時 政府送來了救急資金
2007年,剛到杭州落腳的譚芬來,在余杭的貝達員工宿舍僅住了2個月,就前往公司在北京的新藥研發中心,挑起了臨床試驗的重任。
新藥研發要經過3期臨床試驗。貝達的凱美納Ⅰ期、Ⅱ期試驗在2008年上半年順利結束,隨后就進入Ⅲ期臨床試驗。新藥研發到了Ⅲ期臨床試驗階段,就是要確證藥物對患者的治療作用和安全性,這是新藥正式上市前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次試驗。
貝達的新藥能否成功,成敗就在于此。
當時全國有近30家醫院的400多位患者在服用凱美納,譚芬來就奔波在這些醫院盯著試驗階段的患者各種反應。
譚芬來說,在Ⅲ期試驗啟動之前,整個公司壓力都很大,Ⅲ期試驗需要一筆極大的資金。由于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原本談妥的一家美國投資公司停止了所有投資業務。
余杭區政府雪中送炭,送來了1500萬元無息貸款。
作為海外高端引進人才,譚芬來還享受到了政府帶來的各種人才政策,“不是有人才房政策么,我自己又加了點錢,在余杭買了一套房子住?!?/span>
在譚芬來辦公室的書柜角落,擺著一張全家的合照,相框尺寸要大過其他照片。
兩年前,他把妻子、女兒從美國帶到杭州生活,并在錢塘江邊安了家。
譚芬來說,當時在上七年級的女兒不太愿意,畢竟從小到大的朋友都在底特律,也不知道回國要面臨怎樣的生活環境和學校,“她跟我說,就給我一年!一年以后就回美國!”
兩年時間過去了,女兒口風松了:“要么我在杭州讀完高中吧……”
譚芬來說,未來希望女兒能慢慢愛上杭州。如今,閑暇時候,他會帶著家人慢慢走到九溪,跟大自然親近,“這種景區在市中心的城市,全國都難找?!?/span>
截至10月底
杭州累計引進海外留學人才2.5萬人
據統計,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正形成最大規模的留學人才“歸國潮”。截至2016年底,中國留學回國人員總數達到265.11萬人。僅2016年就有43.25萬留學人員回國,較2012年增長15.96萬人,增幅達58.48%。
對于這樣一個民族史上罕見的人才回流潮,有人說,這是一個國家崛起于世界舞臺的“磁場效應”。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明確提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戰略目標,加快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千人計劃”“人才簽證”“留學生創業”……不拘一格招才引智,為海外人才創新創業提供了更廣闊的舞臺和空間。
越來越多的海外學子,在“大磁場”的強大引力下紛紛歸國。
而在這樣洶涌的人才歸國潮中,杭州占據了潮頭。像譚博士一樣相中杭州的創業環境、生活環境的海歸人才,正越來越多。
根據國內一家招聘機構大數據顯示,2016年杭州人才凈流入位居全國第一,今年第一季度也是如此。截至今年10月底,杭州的人才總量已達221萬人,累計引進海外留學人才2.5萬人。
在杭的海歸人才中,90%以上集中在信息軟件、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金融服務等高端技術領域創新創業。
在杭州,光是專為留學人員創業開辟的園區就有10多個。
濱江海創基地,已經有200多家海歸創業項目。而截至10月底,城西的未來科技城(海創園)已累計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2570多名,其中包括118位“國千”、145位“省千”。
高層次人才鐘情杭州,杭州也愿意像扶持貝達一樣為他們的事業“推波助瀾”。
2015年,杭州出臺了“人才新政27條”;2016年,又出臺了人才“若干意見22條”,條條都是給人才的福利。
以入圍浙江省“千人計劃”的人才為例,他們將享受的待遇就有很多。浙江省政府給予一次性50萬-100萬元的科學技術人才獎勵;杭州市級層面還將提供50萬-80萬元的配套資助;杭州市各區級層面也將提供不同金額的獎勵,比如濱江區的入選人才,可以拿到省市區三級共280萬元的獎勵。
為了吸引海外人才,杭州每年還會舉辦各種形式的活動,為他們提供創業平臺。
比如剛剛結束的浙江·杭州國際人才交流與項目合作大會,吸引了來自27個國家、地區的3000多名海內外人士,開幕首日就簽下206個項目,簽約金額達29.3億元人民幣。
杭州市高科技投資有限公司是杭州市政府授權杭州市科委出資成立并管理的國有投資公司,注冊資本22億元。旗下業務包括杭州市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天使投資引導基金、政策性擔保及其它投融資服務。公司被評為科技金融控股集團十強,名列中國備案創業投資企業管理資產第26位。
展示杭州投融生態,
與你一起探索科技+金融背后奧妙!
掃描二維碼關注我!
微信號:杭州投融聯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