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濟重塑未來中國
2017-09-04 10:57:243254
創新不是一件錦上添花的事。創新使中國經濟走到今天。沒有創新,就沒有中國的今天,更沒有中國的明天。
中國的經濟并不是在封閉中完成了高速增長,而是在開放當中實現了30年的高速增長。什么叫開放,首先是對發達國家開放。發達國家二戰后發展得比較好,資本積累、技術積累、知識積累雄厚。中國過去關起門來發展比較吃虧,是鄧小平同志把封閉變成開放。
這一開放,資本、金融就會來。其經濟規律是,一個經濟體如果擁有的資本越多,資本的回報率相對就會低。相反,這個資本如果到了資本稀缺的地方,它的回報率就非常高,但前提是要開放。
我們國家有大量的勞動力、資源和人口,資本、金融來了以后,結合資本、技術,外加一個全球的市場,中國經濟就開始高速增長。出口導向的增長,這是過去的發展模式當中沒有的因素。30年經濟保持平均10%的高速增長,在于打通的世界和不打通的世界。
不打通的世界,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中間有一道墻,富就過富的日子,窮就過窮的日子。但如果把墻打通呢?會發生一系列重大的變化。舉個例子,資本打通了,原來富經濟的十萬塊資本,窮經濟的十塊錢資本,現在全球變成總量十萬零十塊。在勞動力方面,富國300人,窮國3000人,現在總量是3300人。
富國當然得利,因為他們的資本可以供全球更多的勞動者利用,相對稀缺程度提高了。僅是中國就用了許多Windows,買了許多蘋果手機,這都是不可小覷的力量。但是美國擁有金字塔頂端人群當中人口的大多數,它原來300人對10萬塊的資本,日子過得好好的。
美國有很大一部分人口,在開放的全球化當中相對受益程度不高。盡管收入低,但物美價廉的中國產品進入美國,日子也不會很難過。但是和華爾街、硅谷比,美國有很大一部分人,他們會有挫折感,這是發達國家的問題,所以它的基尼系數上升。二戰后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美國基尼系數是收縮的,社會呈一個“橄欖型”,中產階級規模越來越大??墒侨蚧院?,美國的兩極分化加大了,國內矛盾尖銳化。
我們再來看看發展中國家,他們當然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例如長三角、珠三角招了許多勞動力,這在過去是不太可能的?,F在有了新的機會,工人收入會迅速增加。當然在中國所有落后地區的人口當中,誰靠資本近一點,誰靠技術近一點,誰靠國際市場近一點,這些人口富得就更快一些。由此出現的收入分配問題有兩極化的趨勢,因此需要社會統一支持、扶貧,需要政策來彌補。
創新驅動中國經濟增長
從全球化整體來看,經濟增長的速度在大幅度提高。但是,提高到一定速度,持續了30年,尤其中國這么一個大國沖進去了,產生的新矛盾也讓這個模式難以持續。
從國內情況來看,我們殺進全球市場主要靠成本優勢,勞動力便宜、土地便宜、要素便宜,便宜就是競爭力。但是,你有溫州模式,我有蘇南模式,他有廣東模式,中國的商品經濟在發展,市場發展在蔓延,農村勞動力的蓄水池也就沒了。
當今世界經濟格局,籠統講就是全球競爭“三明治”。全球競爭的頂端還是握在發達國家手里,其有獨到性,設計的東西全球需要。經濟競爭就是兩件事情:要么與眾不同,要么成本領先。發達國家成本很高,東西很貴,社會矛盾重重,但是有一條,知識、技術的積累我們難以企及,講到最后就是手機里的一塊芯片。雖然現在華為也開始出芯片了,但是最好的芯片還是在發達國家那兒,精密的儀器制造等最好的設備仍然在發達國家那里,他們的設計有獨到性。
2008年美國經濟危機,一家公司卻可以讓全世界消費者通宵排隊買它的產品——蘋果手機。這是“三明治”上頭那一塊。下頭那一塊,中國成功夾在中間,成本優勢已經不明顯了,獨特優勢還不顯著。
出路在什么地方呢?就看成本曲線。全世界經濟學教科書都是這樣一條線,側面看起來就是碗一樣。節約成本,經濟上去,大家收入提高,倒過來就是成本上升。
出路在什么地方呢?在于移動這條成本曲線。所以,創新變革,不是錦上添花的事。對于中國高速增長30年的經濟來說,如果沒有創新驅動把其成本的特性改變,那會重新陷入一種困境。
讓創新從想法變成產業
認真研究創新,把想法變成產業,迎接我們在全球競爭當中由于高速增長帶來的新挑戰。應用新原理,克服技術困難,把想法變成產品。我們的研究發現有兩條路可以干這件事情:第一,從產品出發,然后去找關鍵技術,技術遇到難點,再看有沒有新的原理可以解決問題。第二,從原理出發,從新的發現出發,倒過來看有沒有技術可以幫它落地,最后做成產品進入市場。
經濟活動當中大多數是從底下往上爬的,有需求,有痛點,大家都想解決卻解決不了。有一種選擇就是往上爬,錦上添花。你收入已經挺高了,吃、穿、用都沒有問題,讓你好中加好,優中加優。你也別小看那些奢侈品,他們磨煉出來的工藝,都相當精細,一旦條件成熟就可以調頭變成大眾可以享受的東西。過去日本、歐洲傳統就是做高端好產品的國家,但奢侈品公司為什么都是法國的?因為路易十四允許給皇家供貨的匠人自己開店,使得很多好的鞋包、服裝、餐飲留了下來。
到一定條件就變成大眾可以享受的,這是美國以福特為代表的那一代企業家的貢獻。馬車之前都是非常有錢的人才能享用的,福特的理念就是工人也能買汽車,流水線就是他發明的。因為流水線,每輛車單位成本迅速降低,工人幾個月或一兩年的薪水就可以買得起汽車,倒過來就變成了大市場。
現在的商業就是從頂級的享受當中挑一些產品來,用大規模制造的技術變成普通人也可以享受。我認為能將想法變成產業的,除美國企業家之外,就要看中國的產業界。中國13億多人,過去和工業產品基本上是絕緣的,在30多年前,家里能用上暖壺都實屬不易,都屬于耐用消費品,更不要說幾大件。
小米最新的一款智能插座,在手機上下一個應用,你出差到美國,發現家里哪個電源沒有關,一按按鈕就能遠程遙控把它關掉,好用價格又公道,自然就變成爆款產品。用不著那么多品種,幾個就可以變成一個大產業。小米的做法在中國是非常有前景的?,F在,網上有好事者專門找專業設備去測不同的插法,把效果羅列出來,小米能夠獨善其身,靠的就是新的增長機會。
讓想法落地才是真功夫
中國要從殺價變成斗質,這件事情在我看來是很大的經濟增長的機會。對產品有無限的要求,總部就要啟用無限循環,永遠不滿意,永遠發現問題找對策,再發現問題再找對策,這就是喬布斯的邏輯。天下的消費者還沒有說出來需求,他就在工廠里提出來,并且不依不饒。喬布斯早年沒有做過手機,之所以那么成功,因為他從來沒有把一個過時的定義附加在上面。這些都是從日常生活當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案例。
還有一條解決思路就是從上往下打,最厲害的就是原子彈,二戰就是因為它而提前結束了。原子彈哪里來?先是上世紀四十年代有論文發表,說物質當中含有分子級的能量,從火到火藥都是分子級的。原子里還有能量,德國科學家一發現,論文一發表,大家都去找應用克服關鍵技術。希特勒啟動了原子彈的制造過程,英國、法國在二戰時期沒有能力做這種大規模實驗,所以科學家就去說服羅斯福。羅斯福開始不當回事,后來愛因斯坦帶頭給他寫信,說德國原子彈進展迅速,然后才有了曼哈頓計劃,再變成產品,變成改變世界歷史的東西。
先有想法,此乃創新的前提。深圳一家公司,也是從論文開始的。創辦人汪建是江西的“學霸”,清華本科和碩士,斯坦福的電子學博士。他的論文是柔性材料與柔性顯示。這篇論文,斯坦福大學沒有幾個人可以指導他。完成論文,然后申請專利,風險資本跟進去,成為深圳一家公司,現已投資100億元生產流水線。
這個潮流不要小看,因為它有無限的可能性會增加,產品是主打,中國產業界都是這么起來的,但是再往后打,要把這個比重加大,最后所有的想法,無論是從原理出發,還是從現實世界產品當中琢磨出來的,怎么落地才是最關鍵的。
創新才能讓經濟不平庸
沒有創新,經濟很可能變得很平庸。全世界多數時候的多數經濟都很平庸。所謂平庸,也許會有點增長,人口也增加了,但人均沒有顯著的增加。這叫周而復始的經濟,最早是熊彼特1936年提出來的。突破這個平庸,讓經濟不平庸,那就是要創新:或者改變產品、引進新產品,或者把已有產品的品質、功能改變,或者引入新的生產方式,或者開辟新的市場。新的材料、商業模式、新的經濟組織方式,如果沒有引進這些東西,經濟一定會平庸化。
人對自己認知有一個歷史過程。創新需要有想法,為什么?因為新的發現會帶來新的發明,新的發明會帶來新的產品,會帶來新的利用資源的方式,就可以帶來經濟進步。
有好多產業會遇到困境,例如瑞士的精工制表,最優秀的工人工資很高,能夠造出精工表。日本電子表一起來,石英表一起來,高密度的機械表怎么有出路,怎么還有需求呢?尼古拉斯·哈耶克不服,硬是和日本生產的廉價產品打了個平手——精密制造和美學結合。人類生活水平提高以后,更加注重對美的追求,更愿意花錢在美學上。
凱文·阿什頓教授,號稱物聯網之父。他最早通過觀察,針對寶潔口紅在商店里賣光不能及時補貨從而影響銷售量的現象作出對策,在每個口紅里加一個芯片,每個貨架上加一個感應器,賣出一個就知道一個。這樣,供貨商生產、供貨和消費者需求之間創造了過去所沒有的良好匹配過程。
這個概念后來就變成物聯網的概念,也就是萬物互聯互通。13億多中國人沒有想法嗎?都有。什么條件下這個想法可以轉變成創新的行動呢?看看創新在全球的分布,讓人意氣難平。美國有硅谷,有波士頓。亞洲有中國,這是指創新公司的分布。歐洲,一眼看去紅點就不多。
創新要有密度和濃度
創新是上三拳、下三拳、左三路、右三路,都要打通,絕非易事。要用好多動力復合起來推進創新,要有很多發現、發明、應用、堅持、妥協、改進,對承擔創新任務的公司的要求,比一般的公司要高。我開頭的時候講了,不走這一步,我國的成本曲線重新調頭往上,經濟前景就會堪憂。
今年新發布的全球創新支出,中國挺進到第22位,這是全球國家和地區的排名,今年找到一個新的排位辦法,因為全球專利申請要填郵政編碼,知道這個專利在哪個位置。其實無論中國還是美國,創新需要集群。
用統計數據來看創新很有意思,第一大密集群在東京和大阪,第二大密集群是深圳和香港,第三才是硅谷。指標就是全球專利申報,加上你的郵政編碼,信息就是這么來的。
創新很重要,因為經濟的發展最后是創新主導的。創新來源于想法,但不是一個點子就行,最后要變成行動,真正改變人們的生活,用新的資源組織方式來滿足經濟的要求。創新從一個個想法到發現原理、尋找應用、發明技術、反復試錯、制成產品、形成產業,然后為社會所接受和普及,要研究一連串條件。
承擔創新的組織是一個集群。就是那些有想法、愿意承擔創新的這些人高密度聚到一起?,F在,先進的公司內部的組織方式都有很大的變化。然后,集群里要彌漫著一種支持、肯定、鼓舞創新的氛圍。它要有密度和濃度來支持,就像生命不是在哪里都可以產生的。想法也是從無到有成長起來的。
我們去硅谷、去MIT看,發現創新的形態改變了。大學、國家研究中心、實驗室,這些我們都有。銀行資本、創投基金、法律服務,全世界很多國家也都具備這些要素。但是差別在于濃度和密度,如果不在一個很小的空間里高度聚集,就很難成氣候。
只要有高濃度、高頻度、高密度的互動,一個成就鼓舞另一個成就,連鎖反應就會發生。當然不一定就是硅谷,美國民間的航空航天就在洛杉磯,space station,就寫了一塊簡單的牌子,就這么一個地方就敢有想法。資金也往這里去,人也往這里聚。
中國13億多人想法肯定不少,問題是怎么聚焦。我們有大學,有研究所,有國防巨大的需求,更有巨大的消費市場支持。這些條件都不缺,但組合的方式要研究,以此來推進中國經濟長期增長。
杭州市高科技投資有限公司是杭州市政府授權杭州市科委出資成立并管理的國有投資公司,注冊資本22億元。旗下業務包括杭州市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天使投資引導基金、政策性擔保及其它投融資服務。公司被評為科技金融控股集團十強,名列中國備案創業投資企業管理資產第26位。
杭州投融聯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