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中文!高盛:崛起中的中國金融科技
2017-08-16 11:10:443642
來源 | 高盛、起點財經
近日,微信支付和支付寶都推出了規??涨暗臒o現金營銷活動。7月31日,微信宣布無現金日活動將從8月1日開始,持續整個月。阿里巴巴旗下支付寶也于8月第一周開始“無現金周”活動,并表示鼓勵的規模和力度也會是“空前”級別。
線上支付兩大巨頭“線下會戰”正酣之際,高盛不失時機地推出專題研報,對中國金融科技 (FinTech) 行業的崛起進行全景掃描,為投資者打開一扇了解中國金融科技生態系統的大門。
十組數據縱覽中國金融科技行業現狀
中國第三方支付規模在2010 - 2016的六年間擴張逾74倍。其中16%來自于消費相關業務,56%來自于P2P(個人對個人)轉賬業務。
中國第三方支付規模從2010到2016年“從無到有”,反超美國同行規模并將其遠遠甩在了后面。
截止2016年,95%的中國網民通過移動設備上網,而他們當中有68%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移動支付。通過移動設備完成的第三方支付,已占到網上支付總額的75%。作為對比,至今美國仍有80%的電商交易需要通過電腦終端完成支付。
2016年中國移動支付體量已達到美國同行規模的70倍,而其中消費相關的支付規模亦達美國同行規模的8倍(下圖)。
中國網絡借貸未償還貸款余額,在2013 - 2016的三年間擴張逾36倍,年均復合增長率達230%。
不過將其與中國龐大的金融體系相比,這一數字仍相對較低,目前僅占中國社會融資總額的0.79% (2013年占比0.03%)。
高盛認為,未來中國監管機構出臺的新規,將在中國網絡借貸行業的發展前景和產品形式當中起到決定性作用,需要密切關注相關監管政策方面的變動。
在中國,傳統銀行卡已經退居為大件交易的支付途徑,平均單筆交易額為6424人民幣;而第三方支付單筆交易額平均為606人民幣,前者是后者的將近十倍(下圖)。
中國第三方支付相對較低的單筆交易額,也反映出往常由現金主導的小額高頻次日常支付,正逐漸讓位于第三方支付平臺。這與大多數發達國家當中現金仍作為小額支付手段大量流通的現狀大相徑庭。
通過第三方平臺完成電子支付筆數在2016年達到1640億次,超過銀行平臺的1400億次。
相比之下,通過第三方支付平臺完成零售交易的商家,在美國零售市場上僅占7%。
高盛預計,今年年內第三方支付就將占據中國零售銷售業的“半壁江山”,而到2020年,中國網絡電商將成為零售業主體,市場份額占比將擴張至68%(下圖)。
阿里巴巴在2016年年報當中提及“生態”一詞多達95次。在中國平安、騰訊、京東、百度等其他中國FinTech領域領頭羊的報告當中均有大量類似字眼的出現。
作為對比,中國工商銀行的報告中僅提及“金融科技”/“因特網”22次。
中國FinTech領域的巨頭們已經各自搭建起了一套高度一體化的商業模式和閉環生態系統,從線下商戶到整個金融供應鏈,包括支付、借貸、財富管理和信用評分在內全面覆蓋。
支付寶背后的螞蟻金服,是阿里巴巴的關聯公司;而微信支付背后的財付通,則是騰訊旗下的全資子公司。阿里巴巴和騰訊這樣體量龐大的科技/金融聯合體“劃分地盤”的行為愈演愈烈,有“各霸一方”的態勢。
支付寶(51%)和財付通(33%)兩家2016年已經占據中國第三方支付市場份額的84%。
相比之下,西方企業還僅停留在拓展少數核心業務條線的階段,譬如Visa、萬事達、Paypal等等。
截止2016年,中國共有34億第三方支付賬戶。其中支付寶有5.2億用戶(2017年3月數據),財付通有6億用戶(2016年12月數據)。而相比之下,Paypal全球僅有1.97億用戶(2016年12月數據)。
支付寶和財付通用戶體量(左)與海外同行競爭對手的體量比較
2017年春節期間,共有140億份現金紅包通過微信支付平臺送至千家萬戶。
中國春節分發的微信紅包個數在三年內增長了近1000倍
除了中國人民銀行和國家外匯管理局之外,網聯平臺的最大股東還有螞蟻金服 (9.61%) 和財付通 (9.61%)。 與此相比,中國現有的線下支付行業架構是國有性質。[這一點將在下篇著重展開]
中國消費者已經可以在境外28個國家和地區使用第三方線上支付。(支付寶:28,財付通:15)
第三方支付到2020年將成為31.6萬億人民幣的龐大市場
高盛指出,目前在支付、信貸和投資三大傳統金融領域,仍有大量潛在用戶等待金融創新企業的發掘。
尤其是在第三方支付領域,高盛預計,消費相關的第三方支付市場規模將在2020年達到31.6萬億人民幣(截止2016年數據為13萬億人民幣,下圖),擴張近2.5倍,年均復合增長率24%。
這樣一個龐大體量的市場當中,對平臺支付用戶收取的手續費年收入屆時將達到758億人民幣。
而在信貸方面,高盛認為包括3.6億農村人口、1.7億外來務工人員、3700萬大學學生和約7000萬藍領工人在內龐大的未覆蓋群體,以及中國經濟轉向內需驅動后的消費增長,將持續推動網絡借貸市場規模的擴張。
據高盛預計,消費者信貸未結清余額(除住房貸款外)將從2016年的5.8萬億人民幣,增長到2020年的13萬億人民幣;其中網絡借貸將從2016年的6910億人民幣,增長到2020年的3.3萬億人民幣,擴張逾4.7倍。新擴張的網絡借貸業務將集中在:1) 次貸借款人的提現和消費貸款; 2) 小額消費貸款。
在投資領域當中,高盛預計中國資產管理總規模將從2016年的57萬億人民幣(其中16萬億為銀行提供的表外理財產品,與儲蓄產品相似),增長至2020年的82萬億人民幣,中國家庭快速的財富積累和對金融資產更高比例的投入都將是這一增長的驅動因素。
高盛指出,FinTech公司在其中的機遇主要集中在兩點:1) 金融產品的承銷;2) 智能投顧的咨詢服務。
FinTech的金礦在哪里?還是那個詞:數據!
在中國,支付業務收取的手續費費率要遠低于發達國家,而目前有近250多家擁有執照的第三方支付機構,市場競爭也毫不遜色。
就算第三方支付機構收取監管允許下的最高手續費,且不與銀行分成,最后拿到手的費率也僅有0.6%,這比Paypal 2016年1.81%的手續費水平要低得多。
中國的第三方支付機構,特別是體量較小的機構,要想在阿里、騰訊兩大巨頭的夾縫當中賺錢,靠手續費是完全不夠的,而且根據高盛預計,這一點以后也很難發生改變。
在高盛眼中,FinTech的真正“金礦”,還是在海量的用戶數據上。對于阿里巴巴、騰訊、甚至中國平安這樣的巨頭來說,第三方支付服務只是一個獲取用戶數據的橋梁,手續費都是次要的。
從數據中可以了解顧客的消費需求和生活習慣,而在過去沒有用借記卡乃至NFC預付卡進行日常消費習慣的中國人群,突然開始大量使用移動設備進行網上小額支付,對于FinTech來講,就是一座正待挖掘的寶庫。
第三方支付平臺還可以成為閉環生態系統的“主心骨”,在其上利用平臺數據進行定向營銷投放廣告,并提供包括金融產品在內的各式各樣增值服務。
這些FinTech巨頭們還希望通過第三方支付平臺的電子錢包功能“架空”銀行,運用各種手段(譬如余額寶)鼓勵用戶將轉入轉出的日常資金存放在電子錢包當中,而不將其“取現”到銀行賬戶當中去。
這樣一來,銀行不僅僅被削弱成了一個提供賬戶的功能性角色,而且在這個過程中銀行失去的不僅僅是支付手續費,更重要的是海量的交易數據會為第三方支付平臺所“截留”,完全到不了銀行的手上。
這一點關乎數據隱私乃至數據所有權的關鍵命題,目前已經引起了銀行業乃至政府監管部門的高度重視,央媒《經濟參考報》近日就刊文稱少數支付機構力推“無現金社會”,其方向和行為都出現了偏差,應及時進行糾正。
高盛指出,第三方支付平臺能夠“獨占”用戶數據的日子還有多久,有待觀察。
接下來向讀者呈現的下篇,將著重聚焦網聯清算平臺的建立及其影響,乃至整個行業監管進一步完善的背景下對同業競爭帶來的沖擊。
在傳統金融領域中出現的隱患“查漏補缺"的手段,已經不再適合新興的金融科技(FinTech)行業;監管部門需要與掌握技術專業技能的第三方支付公司一道,共謀對策。
第三方支付平臺上貨幣流動正高速增長,對其進行監管的需求越來越迫切,而這些平臺目前“獨占”這些用戶數據(詳見上篇)。
高盛指出,這恰恰為民營資本參與到下一代金融基礎制度的建設當中,提供了獨特的契機。
第三方支付“直連”銀行機構的商業模式宣告終結
2017年3月31日,由中國人民銀行管理下的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清算平臺(通稱“網聯平臺”,下同)投入試運行,其性質說白了就是線上第三方支付的統一清算中心。
雖然要將市場上所有第三方支付平臺的交易清算全部轉移到網聯平臺上還需時日,并且央行還將對網聯平臺進行數次壓力測試,但網聯平臺的上線本身具有標志性意義。
高盛認為,目前大多數第三方支付公司自己扮演清算所的角色、“直連”銀行機構的商業模式,將宣告終結。
目前大部分第三方支付公司“直連”銀行機構,央行很難追蹤到每一筆交易記錄;網聯平臺一旦全面上線,將負責各家平臺的統一清算,有助于央行監管。
早在2016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就宣布了建立網聯平臺的相關計劃,市場參與者其實早已對于大幅度的市場架構改革有所期待。
在網聯平臺上線之前,就已經有一系列針對第三方支付平臺的管理辦法和指導意見出臺,主要針對風險控制和消費者權益的保護。
舉例而言,中國人民銀行要求第三方支付公司開始將客戶儲備金(客戶預付款)撥給在央行或商業銀行開設的專用賬戶,而不是計入自己的利息收入。最初要求存入央行或商業銀行的客戶預付款比例僅為20%,但預計最終將增加到100%。
下圖是高盛整理的主要相關規定一覽:
網聯平臺:民營資本參與建設行業架構的罕見案例
從央行和監管部門的角度來看,高盛認為網聯平臺的設立,旨在優先保證第三方支付的透明度和風險控制。很多龐大的閉環第三方支付生態中,都涵蓋各類借貸和理財產品,甚至還會有自成一體的信用評分制度;今日的很多FinTech市場參與者,實際上已經可以在央行監管的系統之外創造貨幣(“create credit”)。
當市場上交易目的和交易雙方身份這些關鍵信息都出現缺失的時候,央行監管措施、特別是打擊反洗錢行動的成效,將面臨挑戰;而支付記錄,就是獲取這些信息的“命門”。在高盛看來,網聯平臺這樣的中央化清算所的誕生,不僅僅是大勢所趨,更是勢在必行。
而高盛關注的重點,還不在于此:網聯平臺的股東列表當中,民營資本參股總比例高達64%!
在中國人民銀行和國家外匯管理局及其關聯部門外,網聯平臺的大股東中,還有螞蟻金服 (9.61%) 和財付通 (9.61%)。除了這兩大巨頭和政府監管部門,剩下來的股東也都是民營第三方支付公司,而銀聯和傳統銀行卻恰恰“缺席”股東名單(下圖)。
高盛指出,中國大部分現行的行業架構,都是由國有企業或政府部門建立與擁有的。就連中國唯一的銀行卡網絡銀聯,也是由中國人民銀行和國有性質的銀行持有。
高盛認為,網聯平臺的建立,是民營資本參與建設行業架構并扮演其中關鍵角色的罕見案例。若這一模式獲得成功,將會對中國未來產業政策制定乃至市場參與者本身起到深遠的影響。
對于第三方支付產業而言,網聯平臺這一新的監管框架最終將帶來多大沖擊,還有待觀察。但就目前而言,高盛提出了最為關鍵的三大命題:
從一些角度而言,網聯是銀聯的直接競爭對手,特別是在目前第三方支付平臺力推“無現金社會”,線上和線下界限越來越模糊的當下。
銀聯(和傳統銀行)未被列為新成立網聯體系的股東,但在目前階段仍可與網聯“并駕齊驅”。至于未來兩者的市場地位和互動關系,將變得非常復雜。
上文中就已提及,高盛認為建立網聯平臺這一中心化清算所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監管貨幣流動。
因此可以預見,未來第三方支付公司需要將交易數據和一些獨家用戶數據與監管機構分享,視需要還可能與銀行分享。這可能會使得第三方支付公司喪失一大關鍵優勢——數據排他性。
這還可能會影響他們借助交易數據,通過其他業務領域如借貸、信用評分、在線廣告等方式獲利。
高盛認為,在網聯平臺投入運營之后,支付業務執照對于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價值仍然很高。很多手握大量現金資產的毗鄰行業公司,都在試圖通過獲得支付業務執照完成資本周轉。舉例而言,美團就于2016年9月獲得了自己的支付業務執照。
雖然目前有多達250種各類支付業務執照,其中只有120種執照允許從業者開展網上支付業務。而在這120種當中,大約只有20-40種執照還未被其他毗鄰行業的“大玩家”申請獲得或通過并購有執照的小公司持有。
高盛預計未來支付業務執照的需求將持續上漲,尤其是對一些發展早期就小有成就的科技初創公司而言,他們要么需要完成自有供應鏈的資金周轉,要么渴望跨業擴張以尋求估值增長。不管是出于何種動機,新興科技巨頭通過申請獲得或跨業并購踏入第三方支付產業的步伐,都會只增不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