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硅谷投資教父的“異與同”
2017-08-01 17:24:263451
《教父》,被稱為男人的圣經;在硅谷,有兩個人的觀點通常會被視為創投圣經,因為他們在創業和投資領域資格夠老。一位是“PayPal黑幫”幫主,也是時下最熱門的大數據獨角獸公司Palantir聯合創始人,《從0到1》作者彼得·蒂爾(Peter Thiel);另一位便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定義“互聯網時代”的網景公司聯合創始人,現今攪局傳統風投界的Andreessen Horowitz聯合創始人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
Founders Fund創始人彼得·蒂爾(左)和Andreessen Horowitz創始人馬克·安德森(右)
蒂爾與安德森這兩位昔日的創業者現今的身份是“硅谷著名風險投資家”。前者于2005創辦了風投機構Founders Fund;后者在美國金融危機最低谷的時刻(2009年3月)創辦了Andreessen Horowitz(以下簡稱A16z)。
兩者歷年的投資紀錄都堪稱完美。Founders Fund投資了Palantir, Airbnb, DeepMind, Linkedin, AltSchool, Stemcentrx等,蒂爾還是Facebook和SpaceX的第一位外部投資人。A16z投資的企業也是明星級別的,如Facebook, Twitter, Instagram, Pinterest, Skype, Airbnb, Groupon等。
蒂爾和安德森是好友,也會合投一些項目。后者認為蒂爾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之一,除了互聯網和創投,蒂爾在歷史,哲學,人文等領域也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前者認為安德森同樣出類拔萃,他知識淵博,思維敏捷,語速飛快且極具說服力。
蒂爾和安德森投資的七大共性
1、錯過獨角獸后,反投其競爭對手
后來談及為何不投Uber時,蒂爾稱一開始沒看出這家公司的前景,等想投資時估值已過高,進入風險太大。蒂爾還說Uber恐怕是硅谷公司中道德壓力最大的公司。安德森在2011年時本有機會投資Uber,入股20%,卻最終未投。他說是因為截至期限短,最終未達成投資,就這樣喪失了一筆30億美元的回報。但后來,蒂爾和安德森都悄悄地投資了Uber在美國的競爭對手Lyft。
2、點贊全產品型公司
全產品型公司則會構建一個完整的、端對端的產品或服務,以繞開實體企業或者競爭對手。全產品型創業者要關注產品和服務的很多方面,比如軟件、硬件、設計、銷售、供應鏈管理、合作關系等方面都得有所了解。一旦他們成功了,競爭對手想模仿就極其困難。這種模式也容易誕生偉大的企業。全產品型公司的優點是獲得了更多的經濟利益,并帶來更好的用戶體驗。
蒂爾和安德森都意識到了全產品型公司的優勢。尤其是蒂爾,他投資SpaceX很大程度上基于馬斯克不外包的思維。蒂爾在告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時提及他投資的一家生物科技公司Stemcentrx時表示,Stemcentrx做的很多試驗其實都可以外包,但如果你在構建一家端對端的下一代制藥公司,那么很多事情內部來做反而是正確的。
3、相信“人”最關鍵
安德森曾表示,他選項目會看重市場和技術,但最終90%左右的決定都圍繞著人。他會看這個創始人是否有足夠的勇氣,能否在逆境中不氣餒,是否足夠聰明。
蒂爾喜歡能力互補型的創始團隊,比如Stemcentrx,其創始人一個擅長技術,一個擅長商業,堪稱是完美的結合。蒂爾也喜歡有“全產品型”思維和“復雜協調性”創新思維的創業者。
復雜協調性(Complex Coordination)是指將現已存在的東西以合適的方式整合起來,比如AltSchool和特斯拉。特斯拉的每個部分都是原已存在的,方向盤,門,電池組等都不是新的,特斯拉只是以合適的方式整合了這些部件,使之成為電動車。
不過看人這條投資法則似乎聽起來挺簡單,但如何“看準”可能才是投資成敗的關鍵。
4、分散下注,只是看起來很美
安德森說,如果科技產業一年成立的公司有4000家,那么經過精挑細選后,通常有200家初創公司會被頂尖風投機構看上。而這其中的15家公司,會帶來95%的投資回報。換句話說,最好的投資帶來的回報,超過基金所投的其他所有項目。
這也暗合蒂爾在《從0到1》這本書中所指的冪律分布法則(Power Law Distribution)。一支基金里最好的那個投資,其回報超越其他投資回報的總和。
拿蒂爾自身來講,其2005年投Facebook得到的回報,超過其他所有投資項目。反觀安德森,2010年,A16z用25萬美金投資了Instagram。不到兩年時間, Instagram后來以10億美金被Facebook收購,為A16z帶來了312倍的回報。但這樣是不夠的,因為A16z的基金總額達15億美金。如果他們只是25萬元的支票,他們起碼得找到另外19個像Instagram這樣的公司才能收支平衡。
當然,你很難判斷哪筆投資是最優選項,因此組合式投資始終需要。不過要遵循這樣的法則:好的風投組合里每筆投資,都要有潛力獲得上規模的成功。
所以真正懂冪律分布法則的,會盡量少做投資。與之相對的,是“不要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的投資理念,多元化的投資組合看起來很美好,用分散下注來避險,但沒有重心的投資會打亂整個投資組合。每個覺得不錯的項目都投一部分資金,希望能砸中其中的一個。這在蒂爾看來,這就像是碰運氣買彩票,這種心態實際上已經是在為失敗做準備。
投資人為何喜歡將資金放到任何一家值得投資的企業?因為如果你對所投公司不夠自信,就不敢冒大風險——也就很難有大滿貫。
5、趨勢難以預見:團隊和公司決定未來趨勢
蒂爾和安德森似乎不是特別熱衷于對趨勢的判斷。
蒂爾認為,很多趨勢都是被高估的,醫療健康,教育軟件的熱度都被高估了,不少自稱是大數據,云計算的公司都是在虛張聲勢,離他們越遠越好。
安德森認為,到了某一個時間節點,很多事相互碰撞,然后會誕生一個全新的概念或事物,并與大眾和企業息息相關。但要預見這樣的趨勢非常困難。所以A16z也很少像其他風投機構那樣熱衷于構建價值鏈的圖譜以預見未來市場和產業的走向。
6、銷售和產品同等重要
安德森認為,現在的挑戰是如何將最優秀的產品和技術銷售出去。A16z希望尋找那些已明白如何低成本高效地獲取客戶,懂得客戶自然增長策略的公司。
蒂爾同意安德森的看法。他認為,工程師喜歡創造酷的東西,關注如何做好產品,卻貶低銷售。但客戶不會因為你創造出產品就不請自來。高超的銷售推廣帶來的效果不亞于好產品會公司帶來的效應。發明了好產品卻沒有搞定好的銷售方式,也還是糟糕的商業模式。
7、失敗“糟糕透頂”
談及硅谷令人稱羨之處,很多人想到的是硅谷創造了一個鼓勵失敗的環境。但蒂爾和安德森似乎不贊同。
安德森說,很多人認為,失敗是很棒的體驗,但他覺得失敗簡直糟糕透頂。失敗會讓人感到非常壓抑,相反成功是美好的,所以要下決心去追求成功,享受成功的體驗,不要放棄。
蒂爾也認為,失敗對創業者會產生致命性的打擊,很多創業者會因此產生心理陰影,下一次創業他們的格局觀會小很多。此外,蒂爾反問失敗真的能學到寶貴經驗嗎?失敗后,你學到了什么?是時機不對?管理層問題?商業模式問題?還是另有原因?
蒂爾與安德森截然不同的三大理念
1、投后服務:深度參與還是“少管”?
在硅谷,被A16z投資是件幸運的事。因為被他們選中就如同買了保險?!皼]有人脈,沒有資源,怎么辦?”沒關系,A16z關系網絡中有負責人會專門幫你雇用員工,幫你對接資源,你只要專心改變世界就好了。
安德森認為,公司創始人本該是最好的CEO,所以,他們不會投資一家公司,然后將CEO替換掉,他們會教創始人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CEO。
這樣做的前提是,A16z找的合伙人得是經驗豐富的職業CEO們,這些合伙人成為創業公司的董事會成員,他們可以教會創始人如何成為更好的CEO,因為他們有經驗,了解如何去解決棘手的問題。另外,職業CEO們所帶來的是很強的關系網絡,他們認識很多高管,客戶,媒體人士等,一旦需要,即有能力幫助初創公司將這些人招募過來。
但在蒂爾眼中,投資人是否應深度參與所投企業呢?答案是否定的。他認為,如果是偉大的企業家,就不需要這樣的參與。他的邏輯是,如果創業者需要這樣那樣的幫助,肯定是某些地方出錯了。
換句話說,蒂爾在選擇時,會更青睞有能力成為CEO的創始人,而不是投資后還需要手把手去教他如何成為CEO,這也使得蒂爾的投后管理相對比較放任。
2、一輪投資后,是否需要其他投資機構來驗證自己的眼光?
與A16z不同的是,Founders Fund如果看好所投的企業,即便下一輪沒人領投或跟投,他們都會堅持去投,他們相信自己的眼光,不需要通過其他投資機構“投或不投”的態度來驗證他們的想法。
最典型的就是硅谷大數據獨角獸公司Palantir。當初根本不受投資人待見,不知道有多少輪是Founders Fund堅持下來單獨注資的,只是當Palantir發展到了某個階段,突然很多投資人都爭先恐后地想進來。
3、運作模式與投資領域各不相同
傳統風投機構的LP每年需交2%左右的管理費。A16z模仿好萊塢Creative Artists Agency(以下簡稱CAA)的玩法,公司成立之初,并未給自己發薪水,A16z普通合伙人的年薪不足30萬美元,比傳統風投機構約100萬美元的收入低很多。A16z將這筆省下來的管理費用于構建一個創新的網絡平臺,擴充執行層面的服務型員工,比如管理人才,技術人才,商務拓展人才等。A16z的100多名員工中,執行層面的投后服務員工占大多數。
在Carry問題上,A16z普通合伙人的投資收益報酬占比高達30%,遠遠高于同行的20%。
A16z有一套客戶關系管理軟件,并設有專門的關系經理。使得關系網內的人能對接到很多不是自己圈內的朋友,讓你認識二度,三度,四度人脈,A16z將每個人都視為對整個社交網絡的潛在貢獻者,連接者也為不斷擴大的生態系統來支持企業的價值創造。
安德森稱,A16z有兩位“導師”,一位是前文提到的好萊塢經紀公司CAA,另一位是投資銀行Allen&Company。在CAA,創始人邁克爾·奧維茨(Michael Ovitz)的玩法是,經紀公司第一個七年不拿薪水。從演員,編劇那里拿到的傭金被用來去構建一個內容人才管理的平臺。在Allen&Company,他們的領導層經歷幾代更替,決策也在變化。但其文化,運作方式和價值體系一直延續著原先的風格,這是不多見的,尤其在華爾街這樣的地方更是如此。這種模式是安德森所推崇的。
A16z和Founders Fund投資領域也不相同。安德森相信“軟件吞噬整個世界”。去年11月份,A16z花兩億美元成立了一支專投醫療領域的基金,重點投資醫療和軟件存在交叉、能運用計算機技術來創造疾病新療法的公司。但不管軟件與醫療結合,還是未來與其他領域結合,都是安德森和他的伙伴霍洛維茨最熟悉的領域。A16z投資區域主要聚焦在美國。
Founders Fund投資領域并未設限,其投資項目涵蓋了太空旅行,癌癥治療,生物醫療,人工智能,社交甚至像Privateer這樣將大麻買賣合法化的公司。Founders Fund主要投資區域在硅谷,在美國其他城市如紐約,洛杉磯,西雅圖,波士頓也很活躍。
蒂爾本人還設有一支專門投資全球項目的基金Valar Ventures,總部設在紐約,已在德國,英國,印度等投資了不少創新型初創公司。
小結
1. 蒂爾和安德森投資紀錄堪稱完美,但他們都錯過投資Uber,反投其競爭對手Lyft。他們看好全產品型公司,認為創始人是投資最關鍵的決定因素。
2. 他們不熱衷于研究趨勢,認為“預測”并不是件靠譜的事情,反而是團隊和公司更有資格決定趨勢走向。
3. 兩者認為投資最大的秘密是冪律分布法則,分散下注并沒有看起來那么美好。與很多人看法不同,他們不認為在硅谷失敗是一種榮耀,反而覺得失敗糟糕透頂,追求成功更美妙。
4. 他們堅信“銷售和產品同樣重要”,這在創新和技術文化濃厚的硅谷圈子里顯得格外特別。
5. 蒂爾和安德森在很多方面也秉持截然相反的觀點,比如投后服務應該深度參與還是“少管”,一輪投資后,是否需要其他投資機構來驗證自己的眼光。
Top